10月14日,“蘇高新杯”第五屆“創青春”中國青年創新創業大賽總決賽在蘇州舉行。團中央書記處書記傅振邦、江蘇省人民政府副省長陳星鶯觀摩冠軍爭奪賽,并出席閉幕會暨頒獎式。
北京蒙京石墨新材料科技研究院有限公司“新能源汽車中鋰電池綠色高效回收”項目(以下簡稱蒙京研究院項目)在內蒙古賽區時就受到廣泛好評,獲得自治區商工組第二名的好成績。此次全國賽,商工組共有來自全國大江南北的160組項目同臺競技,更是高手如云,經過初賽項目風采展示、半決賽閉門路演等幾輪比賽激烈角逐,蒙京研究院項目最終榮獲商工組銅獎。
蒙京研究院項目接受《中國青年報》采訪,記者寫到:兩個畢業院校清華大學的男生所處的展位前擺放著銅粉、鋁粉、石墨等幾樣大家不太熟知的化學物質,但他們的研究項目卻與如今百姓的生活息息相關。他們所研究的項目是新能源汽車中鋰電池的綠色高效回收。
3年前,李旭輝研究生畢業,正值國家大力推廣新能源汽車,他們為之感到欣喜的同時,也為新能源汽車中的鋰電池使用3至5年之后就要退役的現狀感到擔憂。他們了解到,鋰電池中的許多貴重金屬是從國外進口的原材料中提取出來的。新能源汽車退役下來的鋰電池,如果沒有很好的渠道和技術回收,那既不環保,也不經濟。
李旭輝和伙伴們從自己所學專業角度分析,這可能是一個未來生活中急需解決的難題,一群理工科研究生在清華園組成了新能源汽車鋰電池的研究團隊。確定方向很容易,但讓項目落地的路途卻不是一帆風順的。項目落地需要大型設備,但由于國內符合他們要求的設備比較少,可參考的東西并不多,他們只能自繪圖紙,跑到山東淄博、浙江溫州等地,挨個上門拜訪制造廠家,希望定制生產設備。
他們稱“我們現在的技術可以將鋰電池的原料回收率提高到90%以上。”創業的過程雖然艱難,但研究團隊的成員都認為這是個對社會有意義的項目,一直堅持不曾放棄。今年一次偶然的機會,他們到內蒙古和福建,當地政府十分肯定這項研究,并幫助研究團隊在當地搭建回收基地,推動項目落地發展。
從經濟效益角度來看,動力電池具有較好的市場應用前景,在未來2-3年內,大量動力電池將會退役,電池回收市場進入爆發期。自2012年國務院通過《節能與新能源汽車產業發展規劃(2012-2020年)》,提出2020年新能源汽車累計銷量達到500萬輛后,我國新能源汽車便逐步進入到了快速發展的軌道上。從上游動力電池的原材料到動力電芯再到新能源車企的整個產業鏈,都進入到了新工藝研發和擴建產能的模式上來。根據相關機構預測,2020年動力鋰電池的需求量將達到125GWh,報廢量大約50萬噸;到2023年,報廢量約116萬噸。在此基礎上,廢舊動力鋰電池回收鎳、鈷、錳、鋰、鋁、銅等金屬所創造的市場價值規模會在2018年開始爆發,達到52億元,其中鎳14億元,鈷8.7億元,鋰26億元。此規模2020年將達到135億元,2023年將超過300億元。
另一方面隨著技術的不斷研發和成熟,每噸廢舊電池拆解回收的成本不斷降低,其中除了金屬原料外的有價值原材料的回收種類越來越多(如磷酸鐵鋰、三元前驅體、六氟磷酸鋰等),利潤越來越高。因此,此項目實施將推動廢舊動力電池回收和梯次利用行業的發展,從而產生巨大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。
蒙京研究院作為烏蘭察布與清華大學合建的項目孵化平臺,引進了先進的材料基礎實驗和測試設備,擁有一系列產線研發和孵化實驗室,包含三元材料合成、圓柱電池和紐扣電池制備、電池材料綠色回收、電性能測試等,具備專業的產品研發測試能力。“新能源汽車中鋰電池綠色高效回收”作為2018年蒙京研究院首批研發資助項目,代表蒙京研究院參加本屆創青春大賽。我院將借創青春大賽的東風,繼續深化鋰電池回收的技術研究,早日實現規模化回收,為鋰電池高效回收貢獻自己的力量。